王一博救不活广告业:那些还指望流量明星的品牌,都该醒醒了!

0
518

文 / 金错刀频道

2021 年,明星塌房屡见不鲜。

然而,其他明星不仅没受影响,日子还过得更滋润了。

最大赢家是王一博,迄今代言了 40 个品牌,电梯间里滚动播出十个品牌广告,恨不能有八个都是由他代言。

相比之下,肖战、蔡徐坤、迪丽热巴、龚俊、杨幂等人虽稍逊一筹,但也人均二三十个品牌代言,个个赚的盆满钵满。

看似风光无限,背后却是无奈的金主爸爸们。

在很多人看来,为了影响力,品牌们必须借助流量明星的力量。

而在娱乐圈风波不断的 2021 年,” 优质偶像 ” 锐减,品牌们别无选择,只能将宣发预算集中在部分流量明星身上。

但是,花大价钱请流量明星代言,真的是必须的吗?

在刀哥看来,不论是从风险,还是从营销效果而言,品牌们这样的孤注一掷,绝对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

找流量明星代言,肠子都悔青了

品牌请流量明星代言,经常是风险太高,性价比太低。

请流量明星,向来花的不是小钱,一线明星打包代言的价格普遍在 1000 万左右。

但如此高昂的费用,却并不一定能带来稳赚不赔的收益。

在今日来说,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明星一夜之间的翻车。流量明星总是能超出大众想象力的下限,折腾出商业风险、道德风险,甚至是法律风险。偷漏税、代孕又弃养的郑爽;” 套路选妃 “、涉嫌玩弄未成年女性的吴亦凡 …… 一个比一个离谱。

不少品牌被折腾怕了,以至于今年娱乐圈兴起了 ” 艺人风险尽调 ” 服务,不仅要查其 ” 前世今生 “” 上下三代 “,还要去相关部门打听能不能用。

结果不容乐观。
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背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因为一般情况下,” 艺人多少可能都会有负面,只是爆不爆出来的区别。”

而一旦爆发负面,品牌即便面临巨额损失,也必须迅速终止合作。签约张哲瀚的一叶子面膜,就因为解约速度过慢,官方解约声明微博下的热评几乎骂成一片。

即使选择了 ” 正确 ” 的明星,又能如何?

首先是品牌契合度的问题。很多品牌过于关注明星的流量,经常性地忽视了这一点。

所以,市场上频繁出现男明星代言化妆品、护肤品,甚至卫生巾的尴尬现象。而对于奢侈品、汽车等高价值商品,决策成本很高。请流量明星之后,能够触达的,究竟是广大潜在消费者,还是那一小撮核心粉丝,要打一个问号。

另外,品牌们集体押宝寥寥无几的 ” 优质偶像 “,明星一人身负几十个代言,又带来一个问题:能被人们记住的品牌,到底能有多少?

如果后续没有大量营销经费,往往 ” 官宣即巅峰 “。

到最后,这种模式其实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的 ” 面子工程 “。

说到底,一味热衷流量明星,相比以前疯狂竞争央视标王,或在热播剧里尴尬地植入,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
58 同城在古装剧里的植入

这样的营销模式仍然是最传统的蹭热度式营销。

但为什么很多品牌还是要选流量明星代言呢?惯性使然而已。创新很难,而这却是一套非常成熟,并且被过去验证过的打法。

只是在互联网时代,蹭来的热度,通常都很难变成自己的,无法持续。

流量过境,能够留在品牌自身的,又能有多少。

现在还在押宝流量明星玩娱乐营销,且不谈薛定谔式的各种风险,单纯从商业角度看,也绝不是个好主意。

不做娱乐营销,还能靠什么圈粉千万人?

娱乐营销退潮了,那一个更有效果、不让人反感的营销,应该是什么样的?

今天刀哥在看 B 站的 “AD TALK 2021” 大会时,听到一个新概念” 品牌银行 “

品牌银行,顾名思义,就是把品牌当做企业的资产去看待,去 ” 理财 “。

哔哩哔哩副董事长兼 COO 李旎

这意味着,每次品牌方投放广告费用,就不只是一次性的去消耗预算,而是像在银行里存钱那样,不断建设品牌。

当你的品牌建设好了,” 钱 ” 存够了,利润自然源源不断。

B 站提出这个概念,是有自己的底气的,背后是 B 站近年来越来越强的广告能力。今年第三季度,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广告业务增速都在下降,腾讯和百度更是降至个位数,而 B 站广告业务收入却同比大增 110%,这已经是其连续 6 个季度 100% 增长。

当然,相比 B 站广告能力增长这件事,更让刀哥感兴趣的,还是 ” 品牌银行 ” 本身。

听起来概念挺新,但其实靠着这种模式做起来的品牌方,并不在少数。

大家熟悉的品牌中,小米算是一个。

2010 年 4 月 6 日,雷军拉上林斌、黎万强几个人,在北京保福寺银谷大厦,一人喝下一碗小米粥,宣告了小米公司的成立,准备进军智能手机行业。

但是在公司成立后一年时间里,小米没有发布任何一款手机。

小米在干什么呢?在做一个叫 MIUI 的安卓手机系统。

2010 年 8 月 16 日,MIUI 发布,第一版内测用户只有 100 人,被小米称为 “100 个梦想的赞助商 “。内测期间,小米基本就干一件事:不断搜集用户意见,改进 MIUI 系统,培养用户口碑。到后面,圈子里爱鼓捣手机的发烧友们都知道了,有一家名为小米的公司,做了一个名为 MIUI 的非常好用的安卓系统。

尽管这时小米还没有发布过任何一款硬件产品,但是品牌的势能却早已蓄满。

2011 年 8 月 16 日,MIUI 发布后整整一年,小米手机第一代诞生了。

之前从没发布过硬件的小米,第一批就卖出了 18 万台手机。后续的销量,更是达到了 790 万台。原本名声不显的小米,一夜成为国产智能手机代表。

很多用户甚至会自发的在网上宣传小米,为小米手机辩护,自称 ” 米粉 “。

用关键性的内容,抓住关键性的用户,把自身品牌的形象立起来,这是小米成功的关键。而这种主打品牌的营销模式,现在也正越来越被广告主们看重。

雷军的思路,一直都是将 ” 小米 ” 两个字,当成品牌资产来运营。

前两年,小米还有个动作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关注,那就是将 ” 小米 ” 和 ” 红米 “,拆分成为两个品牌来分开来运营。

这背后正是小米想要进行品牌升级的野心:红米继续主打性价比,继承过往的小米留下的品牌资产,而原有的小米则进行品牌升级,逐渐打向高端手机市场,现在已经逐渐上探到 4000-5000 元的价位。

除此之外,小米还围绕着自身的品牌,不断进行周边产品的建设,诸如小米手环、充电宝这些周边产品,都形成了极强的营收效能。在 2020 年,小米的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达人民币 674 亿元,很多品类都做到了行业前列。

雷军将此形容为 ” 烤红薯模式 “:当小米这个品牌已经建立,成为一个发光发热的火炉,大家为什么不围绕这个炉子的温度,来顺便烤一些红薯呢?

这正是品牌价值的所在。

在可预见的未来,品牌能够带来的周边效应,只会越来越强。

当然,这就不是请一两个流量明星带货能够达成了,而是需要长期的对品牌资产进行系统化管理,把品牌当成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运营。

毕竟,我们处在一个高度碎片化的信息时代。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疲劳。只有通过持续有效地触达和沟通,对消费者提供内容和价值,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,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营销,形成品牌势能。

这件事,还真的像是在银行里存钱,一点一滴的积攒下来,最后才能享受到 ” 品牌银行 ” 带来的,源源不断的利润。

这听起来有点难。

但是想要将一个品牌做起来,哪能不做一些,难且正确的事呢?
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

@The End

本篇作者 观海 | 内容运营孟孟

| 主编 张一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