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了,真的每次都在开挂!

0
596

” 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”

鼎鼎大名的《洛神赋》。

要是用舞蹈把这句诗词具象化一下?

没错,又是那个隐形的晚会王炸——昨晚河南卫视的端午节晚会,用 ” 曹植邂逅洛神 ” 的主题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。

这次的舞蹈名为《洛神水赋》,玩的是高难度的水下中国风舞蹈。

舞者化身 ” 洛神 ” 绝美登场,曹植笔下的那个洛水神仙宛如就在我们眼前。

” 体迅飞凫,飘忽若神。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”

” 竦轻躯以鹤立,若将飞而未翔。”

” 转眄流精,光润玉颜。”

最终 ” 洛神 ” 离去,却如 ” 嫦娥奔月 ” 一般,衣袂翩跹,身姿若仙,融入一片绚烂之中,徒留观者 ” 遗情想像,顾望怀愁 “……

最绝的是,这个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,还真的是女演员在水下跳舞完成的。

整个舞蹈长达三分多钟,让女演员憋气这么久是不可能的。

这段舞蹈,就是一段一段拍出来的,跳一段到上面换口气,然后下水,继续跳,继续拍。

” 一天反复下水超过 200 次。冷到流鼻血。”

该舞蹈的导演郭吉勇,本身就是江苏泰州的 80 后潜水爱好者。

据他所说,” 经历 3 次拍摄,在水下泡了 26 个小时,我终于拍出了 1600 多年历史的水下飞天。《唐宫夜宴》前传。”

而舞者何灏浩进行了长达 15 小时的水下拍摄。之后,又经历了二次补拍。

在这一幕幕精美绝伦的画面背后,是制作团队日以继夜的付出。

这个效果,不出圈都说不过去。

” 这才叫文化自信!”

比起大多拼流量拼噱头的晚会模式,河南卫视用文化传承为切入口成功出圈,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
还记得年初一支名为《唐宫夜宴》的舞蹈吗?

今年河南卫视的春晚,这支舞蹈也成功刷屏。

由郑州歌舞剧院 14 名女舞蹈演员演绎的《唐宫夜宴》,取材自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的参赛作品《唐俑》。

从博物馆开始,唐宫少女们从博物馆醒来, 一个个点位依次被追光打亮。醒来后的少女们,姿态各异,有笑、有萌、有灵动。

背景从仕女画到泼墨山水,到最后舞台上平地起宫墙又很震撼,观众好像真的在屏幕前看了一场宫廷盛宴。

看到了莲鹤方壶,这些小姐姐和汪苏泷高歌;

看到女皇帝武则天的金简,她们又闪回神都洛阳明堂。

一只穿越时空的仙鹤投递了幅卷轴,这些姑娘们又在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穿行。

这些陶俑美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断穿梭,这种穿越千年的设定,让人感觉历史和现实之间仿佛有了一条深深的纽带。

她们宛如从那个繁花似锦的大唐盛世穿越而来,带观众去看一看千古繁华。

而为了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,演员们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,嘴里含着棉花,而演员眼角两道月牙型的妆容,也完全再现了风靡于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。

最给力的是,《唐宫夜宴》整个录制用了一天,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,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,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。

虚拟场景金和现实舞台结合,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。

古人今境,活脱脱一个唐代版的博物馆奇妙夜啊!

这个表演就像平地一声雷,瞬间炸开了锅。

B 站看,河南共青团发布的《唐宫夜宴》已有超过 400 万次播放,产生了 2.5 万条弹幕。

在卫视春晚大拼盘中,一直不怎么追逐流量的河南卫视就像个铁憨憨,一直埋头搞传统文化。

没想到这次却黑马跑出,甚至被网友调侃,这只舞让河南卫视成为了晚会三好学生代表。

说一句这是同期卫视晚会的黑马流量也不为过。

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+ 创新技术的焕发新生,咱这都不叫文化自信,叫文化膨胀吧。

头炮打响了,接下来河南卫视就往这张满分考卷的道路上狂奔。

元宵节的《芙蓉池》就采用了实景拍摄————洛阳应天门遗址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,” 门 ” 字形巨大建筑群,规模恢弘,气势壮观。

《芙蓉池》就在这里进行实景拍摄。

繁华笙歌,美轮美奂。

一幕幕大唐盛世的华美景象,就此重现。

到了清明晚会的《折扇书生》,依旧采用了实景拍摄模式,将拍摄地在河南嵩阳书院、少林寺等经典古迹前。

鲜衣怒马少年时,且歌且行且从容。

纸扇飞舞,衣袂涟涟。

一个个小哥哥们在舞蹈中运用纸扇的丰富变化,让人仿佛梦回北宋,置身繁华喧闹的清明上河图。

五岳之尊、万山之祖,我国大好河山的魅力在一个小小的视频里尽数体现。

带动旅游什么的,这个视频简直是最佳的带货利器。

拉一拉时间线,只能感叹河南电视台的节目编导真的脑洞很大。

元宵节,先让唐宫小姐姐在在元宵节露面,玩 ” 精彩的博物馆之夜 “;然后在清明节,让纸扇小哥哥打卡河南地标;恰逢端午怀念屈原之际,《洛神水赋》刚刚好与端午节日主题契合。

就在不经意间,儒家、道家、佛教胜地通通介绍一遍。

要讲,就讲咱们大中华的文化故事;要传,就传咱们的文化底蕴。

都说河南卫视杀疯了,但杀疯了不止是幕后工作人员的用心策划,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能传扬的渴求。

我们从来不缺传统文化,缺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。

河南卫视这一系列,之所以能出圈,不仅是因为制作团队的实力与创意,也更是因为中国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,对国风文化认可,接受,并在努力践行,进行文化输出。

咱们自家的东西就该多多吹起来啊!

经过这几轮成功的出圈,河南卫视已经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。

接下来的七夕、中秋、重阳 … 就看你的了